咨询电话: 021-31001221

社会概貌

       2010年,嘉定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00元和15260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2%。新增就业岗位3.0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城保”、“镇保”等各类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8.5%。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同比下降13.3%,公众安全感指数列全市第三。全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就医、就学和就业等问题多渠道解决,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扩大,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民生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就业和保障工作不断加强
       挖掘就业潜力,拓展就业岗位,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的就业托底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符合条件人员由“镇保”转入“城保”,“农保”退休人员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60元,征地养老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20元以上。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9亿元,累计救助43.3万人次。住房保障不断加强,加快动迁配套商品房建设,年内新开工66.6万平方米,竣工49.4万平方米,共有3100户动迁群众迁入新居。积极推进江桥、云翔和城北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新开工6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改善旧住房居住条件,全年完成旧区综合改造50万平方米。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新增廉租住房补贴登记106户。

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全面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完成18个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竣工面积13.2万平方米。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至2010年末,全区拥有小学23所,中学32所(其中高中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高中在校学生6029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200人,初中在校学生17389人,小学在校学生 2798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44人,幼儿园在园托幼儿20144人。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纳民工作,全区共有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17所,吸纳学生15770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全区高中阶段录取率达 99.5%;初中入学率 100 %,毕结业率98.2 %;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3~6岁幼儿入园率为99.9%。春秋两季普通高校录取总人数1819人,全区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约 89.6万人次。

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进
       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趋完善,步行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全力做好传染病防控,完成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传染病疫苗集中接种任务,全区未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市民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加快推进。至2010年末,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5个,其中区级医院6个,病床3023张。区内卫生技术人员4534人,其中执业医师1778人,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823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5家,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村卫生室111家。

文化、广电事业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嘉定图书馆(文化馆)、嘉定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公布区级保护文物9处。2010年内,高质量开展迎办世博的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欢乐世博年”2010年嘉定区社区文化展演月活动、2010年嘉定•宝山全民读书月活动、“成长进行时——童声唱响世博年”少儿歌唱比赛、“相约世博”全国竹刻艺术邀请展,圆满完成世博园区内30场“锦绣江南—嘉定风”社区市民活动嘉定专场演出。全年共组织各类文艺活动2314场,参与群众达62.3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年体育产业收入251.3万元。年内,嘉定区共承办市级及以上活动12次,参与人数5219人;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92次,共2221人次参与;举办各类区级赛事、活动71次,参与人次达78821;承办委、办、局及企事业单位赛事、活动27次,11603人次参与;街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培训324次,共有67359人次参与。体育设施继续改善,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361片,总面积197.9万平方米。年内新建4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圆满完成上海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参赛任务,成功举办第二届长三角城市龙舟邀请赛。

社区建设管理深入推进
      社区治理结构逐步优化,进一步明确以街镇为主推进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街镇“三个中心”运作不断规范,服务功能逐步向社区延伸。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自治功能不断增强。总结推广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经验,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围绕助老、康复、家政等社区居民需求,积极引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