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幻级”的赛事比拼!
今天(5月28日),以“创新无边界,跨越新赛道”为主题的第二届嘉定区院地合作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大赛开幕。来自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领域的参赛团队齐聚于此,展开“科幻级”的赛事比拼。
截止到目前,已有近50个具有未来产业特征、颠覆性技术能级的科创项目报名参赛,并将在嘉定开展为期5个月的路演比赛,进一步掀起科创热潮,促进嘉定科技生态圈的加速形成。
当下的边缘力量,未来的主流技术
现场,未来材料科技组的11个路演项目率先展开角逐。颠覆性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共生,或将引发某些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我们纳米功能材料的特点之一就是玻璃的隔热防晒效果,实验数据显示,做过纳米涂层的房间和没有做纳米涂层的房间,自然温差的对比在4℃—6℃。随着这个技术的迭代升级,未来有望应用于高铁、汽车行业,预计未来行业市场在800亿元以上。”上海聚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宁店坡说。
记者发现,现场还有不少未来科技感十足的创新项目,比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易志国带来的电容法超灵敏光致形变测量仪,具有可达亚纳米量级的高精度。
“光照在部分材料上会发生形变,但是大部分的无机材料变化没有这么显著,测量起来也比较困难。我们的测量仪,可以实现更加便捷和精准,未来还可以应用到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远程控制等相关领域。”易志国说。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史迅认为,颠覆性技术是“当下的边缘力量,未来的主流技术”,它决定产业未来、定义未来产业。历史上,重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与扩散,都引发了一系列的产业变革,创造众多“未来产业”,成为相应时代的核心驱动力。“嘉定区院地合作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大赛为未来产业的研判与发展提供了优良平台,希望我们能通过此平台,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畅想出美好的未来产业。”史迅说。
让颠覆性技术成为关键变量
业内人士认为,颠覆性技术的成果转化不仅需要市场化投资机构解决资本、融资问题,更需要紧密对接产业端,寻找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
活动上,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与菊园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优质项目落地、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加快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集聚发展新生态。
而良好的科创生态也离不开市场化投资的助力。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嘉加(集团)有限公司联合11家市场化、专业化投资机构共同发起嘉定科创投资联盟,将为嘉定区在地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创项目嫁接市场化投资机构资源,促进科创投资机构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度合作交流。
此外,为实现从颠覆性技术到未来产业的落地,嘉定区科委发起成立嘉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邀请区内相关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共同参与,聚焦嘉定“2+2+1”未来产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形成紧密互动交流机制。
区政协副主席、区科委主任谢东升表示:“颠覆性技术是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类大赛,以赛促转,探索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的机制,尤其是要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市场应用链的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最终目的是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形成“核爆点”,下好“先手棋”
当前,嘉定正积极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准确把握“2+2+1”五个未来产业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培育科创新动能,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生态。
作为上海的“科学卫星城”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嘉定既有1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同济、上大等7所高校的雄厚科创策源力量,也在汽车“新四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以及未来材料、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空间等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科研实力雄厚的链主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国家和市级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自去年起,嘉定区先后出台《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和《科创“新动能”发力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2+2+1”未来产业领域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到2035年,形成若干引领产业发展的未来产业,构筑未来产业新引擎、新格局,促进嘉定成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
未来,嘉定区将着力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共享实验室平台等各类“创新联合体”,有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团队们与企业“面对面”提需求、搞创新,提升创新转化成功率,让颠覆性技术尽快找到相匹配的最佳应用场景,形成具有真正颠覆性意义的产业“核爆点”,在未来产业竞争中下好“先手棋”